栏目分类
【广饶文史·乐安春秋】吕剧源流初探
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3:45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山东吕剧是全国闻名的剧种之一。建国以后,在党的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方针指引下,这朵民族艺术之花,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。现在,山东吕剧不仅遍布山东各地,而且在河北、黑龙江、新疆及淮河流域等省,已经开花结果,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。山东吕剧这朵奇葩,以它独有的芳香,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和心灵。

山东吕剧是从民间说唱艺术——琴书演变而来的。琴书俗称“坐唱扬琴”,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。它起源于二百多年前的黄河下游。流行到苏北一带的称为苏北琴书、徐州琴书;流传到河南境内的称为河南琴书;流传到山东来的则称为山东琴书。山东琴书先是流行在鲁西南各地,以后逐渐向北(济南及黄河下游南岸)、向东(青岛、烟台一带)发展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,山东琴书不断地发展与创新,形成琴书三大流派,即东路琴书、西路琴书、南路琴书。

在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,广饶县(旧称乐安)北部一些群众,为生活所迫,四处逃荒要饭。有的为了多求点施舍,便随身携带坠琴、节子板,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情节,边要边唱。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,他们不断吸收外地一些好的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,借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演唱内容。大约在1896年,东寨村的张兰田和张治田兄弟俩,曾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,带回了当地流行的“凤阳歌”;西商村的商秀岭,把自己多年的演唱技艺又传授给了侄子商业兴,以后商业兴和他的妻子关云霞长期在烟台、青岛一带演唱,成了东路琴书的代表人物。时家村的时殿元(外号时鸭兰),也是当时演唱技艺很高而且颇有名气的人。在他的影响下,离时家村很近的谭家村、东武村、杜家村、东张村、魏家村等,许多人纷纷向时殿元求教学艺。其中时克远、时秀礼、时秀章、崔心悦、崔心庆、谭明伦、黄维祯、黄维信、黄维范、李同山、宋立修、薛金田、谭可传、杜在起、陈太池、周录池、高永安、张容仲、马成业、马本堂、张乃宪、张金明、张春明、李玉春、李玉荣、钟定才、田树善、钟金荣等人,与时殿元因学艺交情甚厚。每年秋收完毕,这一带的人便三、五人插伙起来,外出流动演唱,借以糊口。直到第二年开春,再回乡种地。年复一年,在这样的不断演唱中,他们为了更多地招来听众,增加收入,便不断探求新的艺术形式。开始便将琴书中的一个小段《王小赶脚》,由原来的坐唱改为化装演出。时殿元他们几个人,扎了一头纸糊的小毛驴(以后又改成布扎的),每到一处,时殿元头戴一顶破毡帽,腰里扎块白围裙,手拿一根马鞭子,鼻眼之间用白灰一抹,化装成小三脸模样,扮作赶脚的王小;崔心悦便将两截的“驴”用带子系在腰间,头戴假套,身穿花衣服,右手牵“驴”,左胳膊挎个红包袱,扮作骑“驴”的二姑娘。“驴”脖子上拴一串铜铃铛,“驴”肚四周用花布一围,直垂地面。其他人则用坠琴、扬琴、三弦、笛子、鼓板等伴奏。他们二人边跑边唱,这种新的演唱形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,当地群众都争相围观。“时鸭兰”的名字也越传越远、越传越响。本县和邻县艺人,或请或来,不断拜师求教。

展开剩余50%

从群众喜爱的“王小赶脚”这个节目中得到启发,时殿元他们又虚心向京剧艺人学习,陆续将琴书中只有两三个人物的小节目,如《站花墙》《兰桥会》《登云休妻》《鸿鸾喜》《丁僧扫雪》《王汉喜借年》《洞宾戏牡丹》《拾玉镯》《王天宝下苏州》《黄氏女游阴》《三打四劝》《后娘打孩子》《朱买臣休妻》《乌龙院》《双换》《棒打薄情郎》《王定宝借当》《满汉斗》《井台会》《亲家婆顶嘴》《双蝴蝶》《金水桥》《双封诰》等,改为化装登台演出,这就逐渐由唱琴书变成了唱小戏。张氏兄弟所传授的“凤阳歌”也逐渐蜕化成了吕剧的基本调律——四平腔。

因为第一个化装演出的节目《王小赶脚》里,有一头纸糊或布糊的毛驴,而且演出的范围又很广,所以当时群众称它为“驴戏”或曰“看跑驴”,以后逐渐叫响。后来用文字把这一剧种固定下来记载时,以同音字“吕”字代替“驴”字。也有的说,因这种戏伴奏的主要乐器是坠琴,拉坠琴是用四个指头上下捋弦,“驴”、“捋”、“吕”谐音,“吕剧”因此而得名。总之,吕剧这一种叫法,是群众约定俗成的。

时殿元等人在琴书基础上始创的吕剧,由于深深的扎根于群众之中,不断从下层的百姓中汲取艺术营养,所以,质朴自然,富有相当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。上演的内容,多是群众熟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,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戏占有很大的比重。它的唱词和对白都是非常通俗的地方语言,再加上纯朴优美、简单明快、悦耳动听的四平唱腔,柔和轻快的琴弦音乐,刻划人物又细腻鲜明,有声有色,栩栩如生,因此,深受群众喜爱,流传很广。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,对吕剧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偏爱。因而吕剧素有“拴老婆橛子”、“听到吕戏儿,扔下棉花车儿”和“听见弦子响,面子贴到门框上”之说。

时殿元为首的小戏班,从三、五人,发展到七、八人,又进而发展到二十余人。演出的剧目也慢慢增加到近五十个。广饶县许多村庄的吕剧,多是经他们一帮人传授的。他们先后到过沾化、利津、淄川、潍县、平度、栖霞、文登、日照、莒县等,其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山东。而在博兴刘官庄一带,他们不但到此演出多次,而且还教授出了不少有名的徒弟。如:张传海、张玉升、尼耀南等。时殿元活到八十多岁,直到晚年还剃胡子登台演出。他的一生为山东吕剧的奠基与发展,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
1923年,以魏家村黄维祯、黄维信、黄维范三兄弟为首的小戏班,曾去济南演出。后来,东张村的张容仲、谭家的谭可传、大杜村的杜在起、时家村的时秀礼、燕儿村的宋立修等,也组成小戏班,在济南天庆剧院多次演出。吕剧这朵艺术鲜花,更在广大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,为以后吕剧的发展与革新,开拓了广阔的道路。

本文作者:广文

内容来源《广饶文史集粹》

编辑:张华凯

编审:吕 宁

监审:王军艳

发布于:北京市

Powered by 环球体育app官网下载苹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